职工佳作欣赏 | 《棚里灯》《山乡筑梦人(七绝八首)》
来源:南宁工会微信公众号   作者:    浏览:次    发表时间:2024-10-12 16:20:39
摘要:2024年南宁市职工读书征文活动三等奖作品。

  棚里灯

  作者:曾密密

  (南宁市武鸣区灵马镇中心学校)

  连日大雨,过后又是闷热的阴天,村委二层的小楼里没有我要见的人,往山里去,往小路去,那片低矮又覆盖着黑膜的蘑菇棚,才是目的地。

  棚子边缘挂着拳头大的灯泡,柔和白光照亮了泥地上的几个小桶,黢黑潮湿的手套随意搭在旧报纸上,泡沫箱摞得整整齐齐,再远一些,就只剩下朦胧的影子,门口薄薄的塑料膜将此地分为两个世界,外面热闹繁华,里面却静谧安宁,我把呼吸放缓,寻找起那个身影。

  黑暗中,只一点微茫,我小心挪过去,到了近前,更让人吃惊,她竟是跪在地上的。

  “潘姐,地上湿。”

  我本想去扶她,反而被一个土块绊了个踉跄,潘姐将身一靠,将我顶住,免得摔在地上。

  “你看我腿上包着塑料膜,不怕!”

  我也学她的样子跪下来,原来这个姿势刚好能发现那些小巧的“精灵”,这是潘姐的心血——鸡枞菌。

  刚从泥土里冒头的鸡枞菌像初生婴儿的手指,鲜嫩可爱。

  “这两天鸡枞菌破土太快,得赶紧挖出来,所以我直接在棚后面搭个床,不耽误干活。”她直了直腰,自豪地环视了一圈。

  “鸡枞菌在市场能卖到三十元一斤,我一天能摘六七十斤!”

  头灯划过,菌子披上一层明净的外衣,正如潘姐汗湿的口罩上,显露出的明亮双眼闪现的光彩。

  勤劳致富是中国人从古至今的信念。可我知道,这片蘑菇大棚并不只为她的“富”,这是属于村里的公共财产。身为村里的第一书记,她的夙兴夜寐,为的是伟大目标——全面脱贫,理想与信念支撑她开出一片荒地,又一行行埋下菌包,支撑她跪行在低矮漆黑的大棚中,支撑她把时间与汗水挥洒无数。

  采收菌子并不轻松,可这还远远不是她的全部工作。

  菌子摘下来,无法长久存放,村里人会开车将菌子送向各个市场,可要想将销路再扩宽,甚至形成产业,只能靠书记自己想办法,她随身带一个布包,里面除了一个水瓶、一部手机,还有她刚摘下来的菌子。

  这些菌子有大用,每当她进城,或与其他同志交流时,她就会把菌子拿出来分,多个机会就多条销路。

  一次私人聚会,潘姐姗姗来迟,第一件事却是将手里的布袋交给大厨阿姨。

  “给朋友们加个菜!”

  阿姨对她的行事习以为常,小布袋被轻轻接过去,潘姐却不离开,气定神闲地站在一边,看着阿姨清洗下锅,热油炸响,热气蒸腾,她脸上也带了笑。

  这样的热情,我们都猜测她不是挣到大钱,就是受了极大荣誉,可熟悉之后,我们也知道了背后隐情。

  村里人一开始根本不看好她的想法,村里大部分是老人,他们不想寻新路,也不相信一个外来女人能带领自己发家致富。

  大棚搭建初期,只有村委的几个人顶着太阳挥锄头,潘姐更是一担土一担土,血和着汗构建起大棚整个雏形,而老人们围在一边议论。

  “我看不行,费这么大功夫种不好,卖不出去就白瞎!”

  “是啊,开了这地不如种点桉树,过两年又得卖了。”

  ……

  潘姐拍拍身上灰土,将腰一插:“乡亲们啊,老话说的好,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咱们村贫困户多,有的人身体不好,种不了树,咱搞个蘑菇大棚,这些人也就有地方工作了。”

  “哎呦,这女人真是乱搞,他们哪里懂种蘑菇,这辈子都没做过这个事。”路过的人也指指点点。

  潘姐一点也不生气:“不会做就去学,领导说了,只要咱们把事业做起来,就会派专家来指导咱们。吃低保是没有前途的,靠自己才是真本事,你们也不想外面人提到咱们村,都觉得又穷又没本事吧?”

  村里人都爱面子,再者说,村干部都带头了,要是大棚真能增加村里收入,也是一件大好事,于是大家这才在空闲时来帮帮忙。

  在菌种埋下的那个深夜,滕老叔悄悄问了潘姐:“真能成吗?书记,我这个月没去帮人摘果,要是菇子卖不得钱,我女儿的药就买不了啦!”

  因为女儿的病,他耗尽积蓄,也不能到外面打工,如果蘑菇大棚办好,他就能在家门口挣钱,养活家人。

  “滕老叔,我来这里就是为了帮乡亲们脱贫,这是党交给我的工作,做不好这件事,我自己主动辞职!”

  滕老叔黑瘦的身体佝偻着,眼睛却是发亮:“好!我信你!”

  疑虑,担忧,在成功之前谁也给不了答案,可事情如果因为害怕不能成功就止步不前,那可就辜负了党的教导,背着众人的压力,她千辛万苦将场子拉了起来,到了今天,村里的蘑菇已经小有名气。对于党的任务、人民的渴求,她不负初心。

  新中国脱胎于旧社会,前进的路延伸于奋进者脚下,阳光迸射于层层乌云之后。我知道,潘姐有颗金子般的心,即使掩藏在低矮黑暗的蘑菇大棚中,也依旧闪闪发光。

  山路曲折回肠,党的儿女就用一双手刨出通天大道。大雨属于昨日,阴云终究散去,蘑菇大棚里的灯终日不灭,高广天空中的红日,也始终不渝地照耀着山川大地。

  选自2024年南宁市职工读书征文活动二等奖作品。

   山乡筑梦人(七绝八首)

  作者:黄其旺

  (宾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会委员会)

  —间学校,一位老师,四个学生。这不是天方夜谭,故事既不古老也不遥远,就真实的发生在我的身边。宾州镇碗窑小学(撤点并校后现为六明完小碗窑教学点),有一位三十年如一日在这里教学的老师李四云。曾获得“八桂乡村优秀教师”殊荣和高级教师职称的他和他的四个学生,至今守候在这块山村教学的“芳草地”。

  2021年6月,组织安排我到宾州镇碗窑村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由此和李四云老师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三个帮扶对象户中,有一人在学校打零工,在校的四个学生有两个是我帮扶对象户的女童。而我每每走访脱贫户时,都会路过他家在山脚下的老泥房,听那群鸡啼唱。相知两年,我一直被他的事迹感动着。在此,谨用手中的拙笔,抒发我由衷的敬佩之情。“一个都不能少”,就是因为有这样乐于奉献山村教育事业的筑梦者。

  桑梓情深

  一方水土注情深,梦绕魂牵草木亲。

  养大画眉飞出坳,回头不负捉虫人。

  校园依旧

  堂中雏凤正嘤鸣,蓄势高梧伴校生。

  晨早旗扬迎日艳,山风如约送书声。

  舌耕笔耘

  农门未脱入黉门,粉笔生涯启后昆。

  口舌为犁摧块垒,桃红李艳世人尊。

  固守初心

  山月推窗寂夜中,喧嚣远隔少霓虹。

  长怀执念心无悔,淡处炎凉两袖风。

  爱生如子

  诲语谆谆道不孤,书田学苑苦耕锄。

  盘中饭菜同锅热,笑问黄童餐饱无。

  教访并施

  逢亲黄犬尾轻摇,知是师来院外招。

  夜访全关耕读事,家长里短话深宵。

  淡泊名利

  证书一摞载荣光,兀自谦谦柜里藏。

  虽仰名园居广厦,莫如故地老泥房。

  永作人梯

  三千桃李圣人功,四子同堂我亦雄。

  德化甘霖行作范,平生践诺抱初衷。

  选自2024年南宁市职工读书征文活动三等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