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佳作欣赏 | 《棚里灯》《山乡筑梦人(七绝八首)》
来源:南宁工会微信公众号   作者:    浏览:次    发表时间:2024-10-12 16:20:39
摘要:2024年南宁市职工读书征文活动三等奖作品。

  棚里灯

  作者:曾密密

  (南宁市武鸣区灵马镇中心学校)

  连日大雨,过后又是闷热的阴天,村委二层的小楼里没有我要见的人,往山里去,往小路去,那片低矮又覆盖着黑膜的蘑菇棚,才是目的地。

  棚子边缘挂着拳头大的灯泡,柔和白光照亮了泥地上的几个小桶,黢黑潮湿的手套随意搭在旧报纸上,泡沫箱摞得整整齐齐,再远一些,就只剩下朦胧的影子,门口薄薄的塑料膜将此地分为两个世界,外面热闹繁华,里面却静谧安宁,我把呼吸放缓,寻找起那个身影。

  黑暗中,只一点微茫,我小心挪过去,到了近前,更让人吃惊,她竟是跪在地上的。

  “潘姐,地上湿。”

  我本想去扶她,反而被一个土块绊了个踉跄,潘姐将身一靠,将我顶住,免得摔在地上。

  “你看我腿上包着塑料膜,不怕!”

  我也学她的样子跪下来,原来这个姿势刚好能发现那些小巧的“精灵”,这是潘姐的心血——鸡枞菌。

  刚从泥土里冒头的鸡枞菌像初生婴儿的手指,鲜嫩可爱。

  “这两天鸡枞菌破土太快,得赶紧挖出来,所以我直接在棚后面搭个床,不耽误干活。”她直了直腰,自豪地环视了一圈。

  “鸡枞菌在市场能卖到三十元一斤,我一天能摘六七十斤!”

  头灯划过,菌子披上一层明净的外衣,正如潘姐汗湿的口罩上,显露出的明亮双眼闪现的光彩。

  勤劳致富是中国人从古至今的信念。可我知道,这片蘑菇大棚并不只为她的“富”,这是属于村里的公共财产。身为村里的第一书记,她的夙兴夜寐,为的是伟大目标——全面脱贫,理想与信念支撑她开出一片荒地,又一行行埋下菌包,支撑她跪行在低矮漆黑的大棚中,支撑她把时间与汗水挥洒无数。

  采收菌子并不轻松,可这还远远不是她的全部工作。

  菌子摘下来,无法长久存放,村里人会开车将菌子送向各个市场,可要想将销路再扩宽,甚至形成产业,只能靠书记自己想办法,她随身带一个布包,里面除了一个水瓶、一部手机,还有她刚摘下来的菌子。

  这些菌子有大用,每当她进城,或与其他同志交流时,她就会把菌子拿出来分,多个机会就多条销路。

  一次私人聚会,潘姐姗姗来迟,第一件事却是将手里的布袋交给大厨阿姨。

  “给朋友们加个菜!”

  阿姨对她的行事习以为常,小布袋被轻轻接过去,潘姐却不离开,气定神闲地站在一边,看着阿姨清洗下锅,热油炸响,热气蒸腾,她脸上也带了笑。

  这样的热情,我们都猜测她不是挣到大钱,就是受了极大荣誉,可熟悉之后,我们也知道了背后隐情。

  村里人一开始根本不看好她的想法,村里大部分是老人,他们不想寻新路,也不相信一个外来女人能带领自己发家致富。

  大棚搭建初期,只有村委的几个人顶着太阳挥锄头,潘姐更是一担土一担土,血和着汗构建起大棚整个雏形,而老人们围在一边议论。

  “我看不行,费这么大功夫种不好,卖不出去就白瞎!”

  “是啊,开了这地不如种点桉树,过两年又得卖了。”

  ……

  潘姐拍拍身上灰土,将腰一插:“乡亲们啊,老话说的好,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咱们村贫困户多,有的人身体不好,种不了树,咱搞个蘑菇大棚,这些人也就有地方工作了。”

  “哎呦,这女人真是乱搞,他们哪里懂种蘑菇,这辈子都没做过这个事。”路过的人也指指点点。

  潘姐一点也不生气:“不会做就去学,领导说了,只要咱们把事业做起来,就会派专家来指导咱们。吃低保是没有前途的,靠自己才是真本事,你们也不想外面人提到咱们村,都觉得又穷又没本事吧?”

  村里人都爱面子,再者说,村干部都带头了,要是大棚真能增加村里收入,也是一件大好事,于是大家这才在空闲时来帮帮忙。

  在菌种埋下的那个深夜,滕老叔悄悄问了潘姐:“真能成吗?书记,我这个月没去帮人摘果,要是菇子卖不得钱,我女儿的药就买不了啦!”

  因为女儿的病,他耗尽积蓄,也不能到外面打工,如果蘑菇大棚办好,他就能在家门口挣钱,养活家人。

  “滕老叔,我来这里就是为了帮乡亲们脱贫,这是党交给我的工作,做不好这件事,我自己主动辞职!”

  滕老叔黑瘦的身体佝偻着,眼睛却是发亮:“好!我信你!”

  疑虑,担忧,在成功之前谁也给不了答案,可事情如果因为害怕不能成功就止步不前,那可就辜负了党的教导,背着众人的压力,她千辛万苦将场子拉了起来,到了今天,村里的蘑菇已经小有名气。对于党的任务、人民的渴求,她不负初心。

  新中国脱胎于旧社会,前进的路延伸于奋进者脚下,阳光迸射于层层乌云之后。我知道,潘姐有颗金子般的心,即使掩藏在低矮黑暗的蘑菇大棚中,也依旧闪闪发光。

  山路曲折回肠,党的儿女就用一双手刨出通天大道。大雨属于昨日,阴云终究散去,蘑菇大棚里的灯终日不灭,高广天空中的红日,也始终不渝地照耀着山川大地。

  选自2024年南宁市职工读书征文活动二等奖作品。

   山乡筑梦人(七绝八首)

  作者:黄其旺

  (宾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会委员会)

  —间学校,一位老师,四个学生。这不是天方夜谭,故事既不古老也不遥远,就真实的发生在我的身边。宾州镇碗窑小学(撤点并校后现为六明完小碗窑教学点),有一位三十年如一日在这里教学的老师李四云。曾获得“八桂乡村优秀教师”殊荣和高级教师职称的他和他的四个学生,至今守候在这块山村教学的“芳草地”。

  2021年6月,组织安排我到宾州镇碗窑村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由此和李四云老师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三个帮扶对象户中,有一人在学校打零工,在校的四个学生有两个是我帮扶对象户的女童。而我每每走访脱贫户时,都会路过他家在山脚下的老泥房,听那群鸡啼唱。相知两年,我一直被他的事迹感动着。在此,谨用手中的拙笔,抒发我由衷的敬佩之情。“一个都不能少”,就是因为有这样乐于奉献山村教育事业的筑梦者。

  桑梓情深

  一方水土注情深,梦绕魂牵草木亲。

  养大画眉飞出坳,回头不负捉虫人。

  校园依旧

  堂中雏凤正嘤鸣,蓄势高梧伴校生。

  晨早旗扬迎日艳,山风如约送书声。

  舌耕笔耘

  农门未脱入黉门,粉笔生涯启后昆。

  口舌为犁摧块垒,桃红李艳世人尊。

  固守初心

  山月推窗寂夜中,喧嚣远隔少霓虹。

  长怀执念心无悔,淡处炎凉两袖风。

  爱生如子

  诲语谆谆道不孤,书田学苑苦耕锄。

  盘中饭菜同锅热,笑问黄童餐饱无。

  教访并施

  逢亲黄犬尾轻摇,知是师来院外招。

  夜访全关耕读事,家长里短话深宵。

  淡泊名利

  证书一摞载荣光,兀自谦谦柜里藏。

  虽仰名园居广厦,莫如故地老泥房。

  永作人梯

  三千桃李圣人功,四子同堂我亦雄。

  德化甘霖行作范,平生践诺抱初衷。

  选自2024年南宁市职工读书征文活动三等奖作品。


最新推荐

南宁市工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开幕 农生文钟天录出席并讲话

南宁市工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开幕 农生文钟天录出席并讲话

南宁市工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开幕 农生文钟天录出席并讲话[详细]

点击排行

近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