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工会工作创新纪实报道之一:
工会发力创新助推中国“智”造升级
中工网记者 葛文琦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创新”一词被提及高达59次,仅次于“发展”、“人民”、“建设”、“改革”等高频词。由此可见,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不仅是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更是每一位新时代产业工人义不容辞的职责与使命。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制度创新属“原动力”创新,党中央在根源上做出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惟创新者进 制度创新照亮新时代奋进目标
今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明确指出,要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
新目标开启新征程。新时代产业工人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承载助力产业工人发展的历史担当,秉持改革创新的智慧勇气,肩负起亿万职工群众的期待重托,全国工会开启了全方位、多元化的一系列创新举措,砥砺奋进……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全总各部门实施计划表落实了方案覆盖产业工人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技能素质提升、权益维护、作用发挥等诸多方面。
各级工会深入推进“践行新理念、建功‘十三五’”主题竞赛活动,组织开展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建立“产、学、研”实验实训平台,加快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做好“大国工匠”选树工作,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名师带高徒”技能传承工作,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资源优势;推进企业民主管理“建制扩面、提质增效”,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切实维护和实现好产业工人的民主政治权利;深入开展全国工会技能培训促就业行动;组织开展产业工人队伍状况调查和理论政策研究等等。
新时代创新运用“互联网+”技术平台。全总相关部门研究建立产业工人队伍数据库,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新技术,及时准确掌握产业工人思想状况、生产生活和技术技能状况,并为职工提供网上服务平台,举办网上练兵、技术交流、创新成果展示,促进产业工人终身学习。
“今年,山东省职工网上学习系统将新增试题逾50万道,新录入职工超50万人。”山东省总工会副主席李臻如是说,截至目前,山东省职工网上学习系统已上线59个行业319个工种,拥有题库试题89万道,上线职工学习闯关近4000万人次,组织技能评价和职工培训考试110多场、9000多人次,开展46个工种的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理论考试,展示推介75个劳模(高技能人才、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贵州省总于今年7月下发《贵州省工匠(助优)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首次就工匠培养培育专门设立“工匠基金”,
且首期规模500万元。主要用于工匠的技能培训,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立和推进,以及师徒帮带、技能竞赛、技术创新、项目扶持和成果运用推广等方面,制度资金托底,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广大产业工人创新创业的热情。
惟创新者强 企业创新书写新时代“智”造华章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
——在河南,“当前,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是油田的中心任务,而我们长期以来‘油少人多’的问题十分突出。”中原油田党委书记冷潜表示,面对企业发展新特点、职工队伍新变化,中原油田立足实际,推行素质提升积分制、三级培训网络、限时奖励等一系列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新机制新举措。
完善孵化、选树和激励机制作为人才的“第一把阶梯”,建立“油田—直属单位—基层单位”三级培训网络,根据不同工种、岗位需要,进行模块化培训,通过“系统教”“自主学”“严格练”,培育专业型、复合型人才。
目前,通过人才队伍的重组提升,中原油田已建立10个专业工种、4200余人的人才“蓄水池”,职工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在广西,职业技能大赛一直被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视为检验技能人才培养速度和质量的平台。
“在玉柴,技能大赛不仅为赛而设,更要让选手们通过比赛来展示、检验自己的水平,接受新技术、新工艺,让自己加快成长。”玉柴工会副主席林杰军说到,技能大赛中胜出的各工种优胜者,将获得破格晋升机会,从初级工向中级工、高级工晋级,再从技师到高级技师、工种大师、首席技师,待遇也随之提高。
创建了多个技能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工作室等,连续8年用重金奖励各业务领域的高技能人才。每年签订师带徒协议的师徒数都在百对以上,从以前“一对一”到现在“多对多”的带徒方式,师傅作为项目核心负责人带领徒弟进行项目攻关,师徒共同研究、共同总结经验,彼此技能都得到提升。
惟创新者胜 职工创新激活新时代“智”造中国
仅去年,全国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1091.3万件,技术革新项目64.2万项,发明创造项目20.7万项,荣获国家专利项目13.5万项,推广先进操作法项目18.5万项。工会将进一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提升职工素质和创新水平,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流,开展群众性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等活动,加强对职工创新成果孵化,发挥各级职工技协组织作用,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业技术委员会,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创新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专业服务,积极向政府相关部门推荐优秀成果,促进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在上海,市总工会成立上海市劳模文化研究中心,组建劳模讲师团,设立劳模育人实践基地,引导青少年学生崇敬劳模、学习劳模,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推进“劳模(工匠)精神进校园”,请劳模用真情、真事、真话来感染、感动、感化学生。
包起帆、李斌、徐小平、翁伟樑、邵景峰、朱洪、吴文巍、朱国萍、邓子新、王军等10位知名劳动模范,成为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上海10所高校“劳模(工匠)精神进校园”特聘教授。一时间,在广大产业工人队伍中掀起学习热潮,也在青少年学生心中植下了崇敬劳模、学习劳模,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种子。
在江苏,不断钻研、打好专业基础;开拓思路、敢于挑战陈规;发现问题、争取共同进步。这三点是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级技师朱洪斌多年来的创新感悟。“既不固步自封、也不急功近利,一步一个脚印,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朱洪斌主持的创新项目“变压器潜伏性缺陷的油中气体检测技术及应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人民大会堂以工人身份登上了国家科技的最高领奖台。
在黑龙江,“一路走来,我觉得做一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就是对‘当个好工人’的最佳诠释。”黑龙江大庆油田一线采油女工杨海波,“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当个好工人的道路上我会继续前行,争做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新时期产业好工人。”
劳模进校园当教授、师徒“结对子”帮扶、产业工人登上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泉州万名职工技术等级晋升、西安冲破围墙寻求产教融合打造大职教平台……一项又一项的创新措施在全国铺展开来,肩负着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职责与使命,工会人刻不容缓。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新时代产业工人奋进正当时……
最新推荐
点击排行
- 472581南宁市总工会召开十八届七次全委(扩…
- 3656522017年“全国工会就业创业援助月”…
- 272943自治区总工会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
- 235724关于加强和规范工人文化宫管理的意…
- 174655市总工会副主席杨隽深入基层慰问劳…
- 172896做好意识形态引领,全力推动工会宣传…
- 150147南宁市总工会召开工会工作务虚会议…
- 147418南宁市总工会开展2018年春节送温暖…
- 144449南宁市总工会党的十九大精神主席宣…
- 1402310市总工会领导